您的位置:网站首页 > 人文民俗 > 正文

听民俗学家趣说深圳地名

类别:人文民俗 日期:2019-7-31 18:40:21 人气: 来源:

  很多久居深圳的人可能也未必知道,车公庙的“庙”在哪里,竹子林是不是曾经真有一片竹林,晒布以前是大染坊吗,还有坪山的“对面喊村”、西丽的“跌死狗”、龙华的“大脑壳山”,这些奇怪的地名,都有什么样的故事?

  3月16日,由深圳商报《文化广场》与福田区图书馆共同推出的“城市的记忆”系列2019年第一讲,知名民俗学者廖虹雷以《趣说深圳地名》为题,给市民带来一场关于深圳地名变迁的妙趣横生的。

  吸引了众多喜欢地名研究的市民听众、中小学老师,自然学者南兆旭、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地区规划处负责人也莅临助阵,气氛活跃,互动热烈。

  在深圳的本土历史研究者里面,廖虹雷常特别的一位。他是土生土长的羊台山客家人,在南头中学念过书,在东门老街住了几十年,深圳建市以前,他就在惠阳和宝安县的文化单位工陈廷敬的后人作。深圳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,它们的历史渊源、从古至今的变化,没人比他更清楚,说他是“深圳历史、文化、民俗的大百科全书”,这句话也并不夸张。

  “地名是研究一个城市非常重要的文化资源。”伊始,廖虹雷就指出,从深圳的地名,就能看出它有非常丰富的地域文化和民俗文化。他从福田区15个古老村名开始讲起,先后讲了深圳9个有趣的地名、9个嬗变的地名、9个讹传的地名、8个消失的名村,贯穿了许多生动的故事。

  廖虹雷讲到,深圳很多地名背后都有不为人知的故事。例如山,以前不叫山,它曾有过四个不同的名字:花果山、大和岭、梁、垅。1952年,山才第一次标注为“山”,从那以后,这个名字一直用到了现在。

  老地名的嬗变,更能从中一窥时代的痕迹。最典型是车公庙,那里曾经确实有庙,建于清康熙二十七年,后来被侵华日军拆毁,仅剩地名。而布吉得名,与客家话有关。这里古代叫做“莆隔村”,1911年广九铁通车,在这里设了一站,工程人员标注铁站名的时候,把客家话“莆隔”听成了“布吉”,这么一误会就是100多年。现在,深圳本地的一些老人还称“布吉”为“布隔”。

  最让人哭笑不得的,是深圳一些以讹传讹的地名故事。最有名的是大小梅沙。有人说,这个海湾原来长着一梅林,开着漫山遍野的梅花。廖虹雷在上解释说,其实“梅沙”两个字,是从客家话“霉(糜)沙”来的,形容那儿的沙又细又滑。稍微有点地理知识的人就会知道,盐田湾是一条风的走廊,千百年来花果不生,怎么会有梅花呢?

  1984年,深圳第一次做地名普查,1987年出版《深圳市地名志》,那时有1180个村。2006年,文管部门公布深圳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只剩下159个。“曾经深圳有300多座客家围屋、1000多座炮楼,这个数字在北方非常罕见,在广东也不多见,如今只剩下194座客家围屋、650座炮楼。”廖虹雷说,深圳古村落正在消失,亟待。

  深圳地名的“土”“洋”之争已经持续多年,什么样的地名不应改?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地区规划处负责人表示,今年将开展深圳地名的调查、搜集、整理、论证工作,要通过专家的论证,对深圳市的老地名进行一个准确的定义,并将出版一套新版地名志。

  财成国际

关键词:民俗学问题
0
0
0
0
0
0
0
0
下一篇:没有资料

相关阅读

网友评论 ()条 查看

姓名: 验证码: 看不清楚,换一个

推荐文章更多

热门图文更多

最新文章更多

关于联系我们 - 广告服务 - 友情链接 - 网站地图 - 版权声明 - 人才招聘 - 帮助

声明:网站数据来源于网络转载,不代表站长立场,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,请联系站长删除。

CopyRight 2010-2016 惠灵顿旅游网- All Rights Reserved